11月18-20日是核学会的2009年会。我只参加了20日下午的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做了一个关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报告。
核学会的年会每两年开一次,这一次规模最大,参加者上千,收了一千多篇论文,十一个分会场,口头报告三四百。回来的路上与李卫国、张闯两位老师同车,闲谈了一下会议的组织。一般来说,这种大会不容易开好,很容易流于形式,有显示度,实际交流作用不理想,成为领导们的政绩工程。会议规模大,组织成本也大。不过就这次会议而言,虽然也有不少任务指派的成份,但感觉还不坏。在晚宴时我随便找了一桌,碰巧坐在一个刚听过我报告的人旁边,而他是中石油一个做油气勘探的,公司在西安。当打了一口油井或勘探洞后,我们需要了解地质的构造。有很多种方法能够测量油井从上至下的构造,例如核方法,用几个居里的中子源,激发途经的地层,探测激发出的X射线谱来判断物质的成份。这跟王焕玉老师刚报告的月球车X射线谱仪几乎一样。也有声、电等方法,但没有一个很好的,所以他来听一听,看有没有新的思路。也谈了一些仪器研制。他们做的一种仪器,已生产200套,每套用两个日本滨松的高温光电倍增管,能耐受175度的高温,仅200套高温光电倍增管的钱就花了几千万。跟他聊过后,感觉就好多了,说明这个会议还是有用的。
另外一个规模更大的会议是物理学会的秋季会议。我参加了2006年的,感觉像走过场,没有太大意思。但对有的学科据说很有用,干脆把学科的年会与这个会合并了。美国物理学会(APS)每年也召开规模庞大的年会,坚持了这么多年,说明还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关键看怎么组织。APS年会的分会基本上都是小年青去报告,是一个很好的煅炼机会。而我们的年会都是找大腕小腕做不同层次的综述,全面有余,关键细节不足。应当安排相当数量的Highlights讲技术细节,各分会的组织也应当放权,更灵活一点。如果能够坚持下去,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