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hn
  • Felde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USA

Latest Posts

  • USLHC
  • USLHC
  • USA

  • James
  • Doherty
  • Open University
  • United Kingdom

Latest Posts

  • Andrea
  • Signori
  • Nikhef
  • Netherlands

Latest Posts

  • CERN
  • Geneva
  • Switzerland

Latest Posts

  • Aidan
  • Randle-Conde
  •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 Belgium

Latest Posts

  • TRIUMF
  • Vancouver, BC
  • Canada

Latest Posts

  • Laura
  • Gladstone
  • MIT
  • USA

Latest Posts

  • Steven
  • Goldfarb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atest Posts

  • Fermilab
  • Batavia, IL
  • USA

Latest Posts

  • Seth
  • Zenz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UK

Latest Posts

  • Nhan
  • Tran
  • Fermilab
  • USA

Latest Posts

  • Alex
  • Millar
  •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Australia

Latest Posts

  • Ken
  • Bloom
  • USLHC
  • USA

Latest Posts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srv/bindings/215f6720ac674a2d94a96e55caf4a892/code/wp-content/uploads/cache.da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home/customer/www/quantumdiaries.org/releases/3/web/wp-content/plugins/quantum_diaries_user_pics_header/quantum_diaries_user_pics_header.php on line 170

Cao Jun |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 P.R. China

Read Bio

SOP

Wednesday, July 14th, 2010

摘自《杜拉拉升职记》第1部,41节,“SOP的多种功能”,献给大亚湾实验现场工作的同事们:

何好德有一次和拉拉说:我们把公司的SOP(标准操作流程)全方位地健全起来。大家想办任何事情,哪个级别有权利做决定,可以办还是不可以办,该怎么办,由谁来办,多长时间内得办好,在SOP里全都规定好。还有,别忘记在SOP中规定特批的程序,对未尽事宜的审批办法设定好解决途径,因为总会有特例存在。

何好德进一步说:“这样,任何人之间都不用发生争论乃至对立,做决定的人也有依据,凡事都以SOP为行事标准,我批准什么,是依据SOP,不批准什么,也是依据SOP—大公司嘛,就应该尽量避免太多个人化的决定,让制度来管理公司才是正道。”

拉拉觉得何好德说的很对,她推荐了一位特别适合协调主管SOP的同事给何好德,何好德点头认可,柯比得和罗杰也没有话说,于是管理层首先批准了一个SOP—关于如何规范SOP的SOP,拉拉奉何好德之命,和财务部负责SOP管理的同事一起,在全国各办事处宣讲这个SOP的内容。

DB 中国(注:虚构的美国世界500强公司)上上下下掀起一股SOP的热潮,美国公司的SOP是当今世界上最专业而严谨的SOP,且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结果发展成,基本上,一个人在DB想走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每次抬多高,每步花多长时间,都可以在SOP里查到依据。

Share

Scientific fiction written by scientists

Wednesday, June 30th, 2010

科学家写科幻(转载我的科学网博客)

假如存在造物主,我是说“假如”的话,他/她/它想给他/她/它的子民们留一条消息,怎样做,才能使无论位于宇宙的哪个角落,出现在哪个时间,以什么形式出现的文明,都能看到这条消息?

这不是科幻小说,这是一篇科学论文,发表在《现代物理通讯》上[1](SCI的!),两名作者都是理论物理学家,一位来自俄勒岗大学,另一位来自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宇宙从大爆炸诞生起,已经137.5亿年了,经过了暴胀,冷却,星系形成,时时刻刻都在膨胀,最后微不足道的一点时间内才形成了我们人类文明。假如有这样一条消息,在遥远的宇宙另一侧,迟或早几十亿年,怎么才能读到跟我们一样的消息呢?实际上,换一个不那么吓人的问题,也可以问,在宇宙演化中什么量是可以承载信息,而信息又不会随演化而丢失的。寻找不变量或说是守恒量,是物理学家最感兴趣的事情。作者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分布的涨落,投影到球谐坐标,就可以得到一组放之宇宙而皆准,不随时间变化的数。作者估计,这里面最多可以提供10万比特的编码信息。当然,这样放之宇宙而皆准的东西,可能还有宇宙背景中微子或引力波。

从ISI Web of Knowledge,可以查到这篇文章被引两次,一篇是会议文集,另一篇是哲学论文。该哲学家认为:神学与玄学是科学范围之外的,因为它们既不具有预言能力,也不具有统一能力。能产生新的预言内容的神学假说则可被看成是科学的,比如这篇文章。Okay,既然哲学家都这么看,那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也不奇怪。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方法。

这样“不务正业”的科学家还不少。上面那位加州大学的Zee,与另外的作者合作,还写了其它有意思的东西。一篇叫《星际中微子通讯》,建议用0.63亿亿电子伏(6.3PeV)的中微子实现星际通讯[2]。用电磁波在浩瀚宇宙间通讯是不太合适的,也不安全,万一被坏蛋外星人听见了呢?同样,SETI计划(寻找外星人计划,早先曾由美国政府支持,现在基本上由私人机构支持)也该试着用大型的中微子探测器,而不仅仅是电磁波。这篇文章发表在更有名的《物理快讯B》上,不过还没有人引用。该文的第一作者是夏威夷大学的John Learned。Learned是我们较熟悉的中微子实验家,现在也参与了一些实验,但主要精力大概花在推销他的Hanohano实验计划上。Hanohano的全称是夏威夷反中微子探测器,计划做成1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沉在夏威夷附近的海底,可以测量地球中微子,监测反应堆等等。当然,也可以找外星人,如果外星人先用中微子向我们打招呼的话。Learned与Zee等人还写过《造父变星宇宙因特网》[3],只起来就比较神。顺着这条线走下去,还真查到不少这样科幻一样的科学论文,绝不仅仅这几篇。

其实,科幻与科学是孪生兄弟。最有名的科幻著作大概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他幻想的潜水艇与人类登月后来都变成了现实。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1818年写的《科学怪人》是第一部科幻小说。但是据路甬祥院士考证,1610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就创作了科幻小说《梦》(见《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序言)。科幻常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前者强调哲学、社会、心理等问题,弱化科技的份量,而后者则追求细节的准确,以科技推动情节发展。相当多的科幻作家本身就是优秀的科学家,尤其是硬科幻。例如科幻小说三巨头中,亚瑟.克拉克是卫星通讯技术的奠基者,阿西莫夫是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既是科幻作家,也是相当出色的科普作家。科学家写科幻,还真得想一想发在哪儿合适。

宇宙大爆炸论的奠基人之一伽莫夫写过《物理世界奇遇记》。高中的时候家里不知道怎么有这本书,当然看不懂,也没听说过伽莫夫和宇宙大爆炸,只觉得内容挺怪,大部分的情节(如果有的话)都没印象,只记住了几张插图: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慢慢过来,街道变短了,窗户变得象狭缝;将台球收到三角形框架内时,球开始在框内滴溜溜地转,然后居然漏了出来;打猎时一只老虎扑过来,拿着猎枪瞄准,结果看到一排老虎,像《说唐》里罗成的绝招梅花七蕊。大学时学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忘记老师悉心教给的复杂积分后,突然想起这些图,恍然大悟。

[1] Message in the Sky, D.H. Hsu and A. Zee, Mod. Phys. Lett. A 21, 1495 (2006), arXiv:physics/0510102.
[2] Galactic Neutrino Communication, John G. Learned, Sandip Pakvasa, A. Zee, Phys. Lett.B 671, 15, 2009. arXiv:0805.2429
[3] The Cepheid Galactic Internet, John G. Learned, R-P. Kudritzki, Sandip Pakvasa, A. Zee, arXiv:0809.0339

Share

未来电脑什么样?

Friday, June 25th, 2010

要换电脑了。现在用的是2005年买的IBM T42,由于一直超负荷运行,已经撑不住了,共拆了十来回,换了两块主板,一个键盘,一个风扇,两个交流电源,两块电池,一颗CMOS电池,一个显示屏轴,一条内存和一块硬盘。原装没换的部分有:机架、CPU、显示屏、一条640M内存、一块30G硬盘。没了。同事戏称我的笔记本是自己攒的IBM。

从小一直喜欢计算机。用过的第一台电脑是夏普PC-1500,上初二的时候。显示屏是一行液晶,带个三色打印机,能读写磁带,使用固化的BASIC语言,相当的高级。记得那时候读一个解汉诺塔的程序,用到递归,怎么都读不懂。后来用过苹果II,286,直到586。眼看着大型机、小型机被遗忘,alpha,、Sun、HP工作站被淘汰,笔记本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也不过十几年而已。虽然性能在不断提高,天天背着的笔记本电脑还是不尽如人意,太小则用起来不方便,太大则太沉。

夏普PC1500

夏普PC1500

那么未来的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呢?智能手机肯定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不能代替工作用的电脑的。工作效率高的电脑,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大的显示屏,方便的输入方法。计算、存储、网络都容易解决。一条思路是用眼镜或投影仪代替显示屏,用手指遥感代替键盘,但似乎离我们还是太远。

在我心目中,十年后,电脑应该像卷轴一样,随便找个兜就能塞进去,用的时候象宣读圣旨一样,拉开,这是显示屏。摸出一支笔,或者拣个木棍什么的,直接在屏上写。芯片们放在卷轴里。柔软的电子墨水屏已经出现了,既不伤眼又不耗电,只是还不够实用,将来需要做的,一是更柔软结实的电子墨水材料,二是显示速度要提高一百倍,三是色彩,这些十年应该足够解决了。手写技术需要做的,一是如笔在纸上写字般的触感,二是更聪明的识别技术,这些十年也应该足够了。

展开后的电脑

展开后的电脑

可弯曲的电子墨水屏

可弯曲的电子墨水屏

Share

灯光无线上网

Friday, June 25th, 2010

最新一期的《科幻世界》上有一则新闻,中科院发明通过灯光无线上网的新技术。中科院半导体所通过快速开关LED发出的照明光线,实现了笔记本的无线上网,这种技术能够提供最高每秒2M的带宽。由于切换速度达到每秒2百万次,人眼无法察觉,不影响照明的使用。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LED 光源广泛用在高能物理探测器的刻度中,所以对做高能物理的人来说,这个技术一看就懂,也相当简单,一般学生都能做出来,不过似乎没有人想过去这样做。光波跟微波一样,也是电磁波,但这个技术与现在使用微波的无线上网相比,是它靠LED的快速开关而不是频率调制来实现数据传输。大亚湾的中微子探测器使用自制的脉冲发生器驱动LED,定期对光电倍增管进行刻度,脉冲发生器的电路板大小仅为1.71X0.45厘米。如果要求每次闪光的光强比较稳定,脉冲宽度需要到10纳秒以上,如果降低光强稳定的要求,全宽半高可以达到3纳秒。考虑到完整的脉冲波形,用来做无线传输的话,开关一次就是一个比特的信息,带宽达到 25M应该没问题。不过这是弱光,兼做照明的话需要很强的电流驱动。用途现在还比较牵强,不过将来也许可以用在特殊领域。

Share

大亚湾核泄漏的谣言

Wednesday, June 23rd, 2010

6月15日,香港媒体出现大亚湾核泄漏的消息,这是第一波。很快,大陆的网络开始跟进,基本上是照抄和引用,说有核泄漏,这是第二波。大亚湾核电站24小时后发表澄清,说没有核泄漏,更多的大陆网络媒体开始引用核电站的话,说没有核泄漏,这是第三波。48小时后,国家核安全局发表澄清公告,事情告一段落。

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发展包括核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但是出于对核事故与放射性污染的恐惧,有许多不了解核能的人,谈核色变,反对建核电站。实际上,现代的反应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不仅是清洁能源,其安全性实质上好于占我国发电份额80%的火电。

大亚湾核电站是压水反应堆,堆芯由157个燃料组件构成,每个燃料组件有264根燃料棒,每根棒有271个燃料元件。燃料元件用二氧化铀烧结成1厘米大小的陶瓷状圆柱体,装入0.57mm厚的锆合金管内密封,构成一根燃料棒。每个反应堆有4千多根燃料棒,1千1百多万个燃料元件。反应堆运行时,堆芯产生的能量由流经燃料棒外壳的冷凝水带走,并在蒸汽发生器处将热能交换给二回路的给水,产生蒸汽,推动发电机组。冷凝水同时起到慢化中子,维持反应堆运行的作用。冷凝水的运行范围包括堆芯、蒸汽发生器、以及连接它们的管道等,称为一回路,完全位于混凝土安全壳内。这个安全壳就是我们从外面看见的圆柱形厂房,称为核岛。冷凝水是有放射性的。裂变产物中有一部分是放射性气体,在高温高压下会渗透过锆合金管,进入冷凝水中。同时中子活化也会带来放射性。在高温高压下,一回路的冷凝水在正常情况下也会有微小的渗漏。这些渗漏出来的水会被收集起来,由专门的处理系统通过除盐或蒸馏的方法去除放射性。因此,放射性物质有三重屏蔽,一是烧结的燃料元件和燃料棒外壳,屏蔽掉绝大部分放射性;二是一回路的压力边界,只要管路不破裂,放射性会控制在非常轻微的范围内;三是混凝土安全壳,将几乎全部的放射性屏蔽在场内。在高温高压下,燃料棒外壳有可能破裂。如果破裂,由于燃料元件烧结成陶瓷状,98%以上的放射性物质仍会被留在燃料元件内,但会有一部分放射性产物进入冷凝水,增加它的放射性。只要在允许值之内,则核电站的专门处理系统可以正常处理。一般压水堆的设计最多允许1%的燃料棒破裂。

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发现冷凝水放射性轻微上升,但仍低于允许值的十分之一,后来分析可能有一根燃料棒的外壳有裂纹。由于冷凝水是密封的,与核泄漏是完全两回事,分类上属于“带有微小偏差的正常运行”,国际上出现同类情况也很常见。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几年间出现燃料棒破裂而保持正常运行的有:1)佛蒙特州的Yankee电厂;2)北卡罗那州的 Brunswick电厂;3)弗吉利亚州的Surry电厂;4)威斯康星的Point Beach电厂;5)密歇根州的Palisades电厂等等。其中Point Beach电厂的燃料棒破裂,以至于内部的燃料元件都可以看得见,但其冷凝水的放射性水平约为允许值的十分之一。

核电安全事故分为7 级,4567级为事故,123级称为事件,都需要上报国际原子能机构。其中3级为有少量放射性外泄,工作人员受到辐射,对健康产生影响。低于以上分级的称为0级,叫偏离,安全上无重要意义,不需要上报。此次大亚湾燃料棒破裂连0级都够不上,而“核泄漏”至少是3级以上。

中国目前80%的电来自火电,15%来自水电。火电除了广为人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外,实际上在其它方面造成的破坏也相当高。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2.041。一个 900MW的火电厂(相当于大亚湾核电站一个反应堆),每年消耗200万吨煤,要付出4个矿工的性命,还不包括远远高于这一数字的矿工的职业病伤亡(例如黑肺病)和火电厂环境污染造成的死亡。对核电安全的恐惧,颇有点象有些人对乘坐飞机的恐惧,直觉上,飞在高空中是一件危险的事,而坐在汽车里则没有太多人担心。实际上根据大量统计,坐汽车的风险比坐飞机大得多。

更不为人知的是,火电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居然也大于核电厂。放射性实际上无处不在,例如一个人体内自身的放射性就有5000Bq左右。只要放射性水平在适当的范围内,对人并没有危害。在煤矿中也往往有较高的放射性,这些放射性会随煤燃烧释放到空气中。一个900MW的火电厂一年平均释放出60亿Bq的放射性。水电也是清洁能源,但是也有移民、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坏处。比较而言,核电还是比较好的选择,除非我们打算不用电,回到农业社会。

Share

Nu2010第一个报告提到张文裕

Monday, June 14th, 2010

今天凌晨,我到达希腊雅典,参加《中微子2010》会议。这是中微子物理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对中微子物理而言,也许比《轻子光子会议》和《国际高能物理大会》更加重要,在同行中影响力更大,因为500多名参加者都是同行。碰到不少熟人。

会议的第一个报告,是麻省理工学院的Lee Grodzins教授做的The Tabletop Measurement of the Helicity of the Neutrino,纪念52年前测量中微子螺旋度的Goldhaber-Grodzins-Sunyar Experiment。Goldhaber还活着,今年99岁了。令我意外和奇怪的是他在报告中多处提到张文裕教授。张文裕是高能所的第一任所长,主要成就是发现muon原子,宇宙线物理,以及云室技术。似乎与中微子关系不大,从报告中我也没看出有多大关系,不太清楚为什么Grodzins教授提到他。刚才上网搜了一下,在我们所的网站上找到了张先生1992年去世时Grodzins教授写的纪念文章,http://www.ihep.ac.cn/zhuanti/zwy100/091231f.htm,不禁被张先生的高风亮节深深地感动。也许正是这样伟大的人格,被他的学生Grodzins铭记在心,才在这样看似不必要的情况,也时时提起,表达尊敬之情。张先生的能力水平,也许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企及,其品格则值得我们反思自身,努力学习。

今天我也做了一个报告,Determining Reactor Neutrino Flux,一个让我头痛了一个多月的报告。时间控制还好,只有一个不痛不痒的comment,没有问题,接下来的3个关于不同flux的报告也没什么人提问题,也许就是这样,基础性的技术,引申不出太多物理。

Share

Posters for Daya Bay

Friday, January 22nd, 2010
Share

T2K近点探测器观测到中微子

Tuesday, December 1st, 2009

原文来源:http://www.kek.jp/intra-e/press/2009/J-PARCT2K2.html

名词解释(译者注):
KEK: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
J-PARC:日本质子加速器研究设施,位于日本东海,包括物质与生命应用(即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应用、核与粒子物理应用等三大设施。
K2K:KEK To Kamioka,从KEK到神岗的长基线加速器中微子实验,是世界上第一个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第一次用人工中微子源验证了大气中微子振荡。
T2K:Tokai to Kamioka,从东海J-Parc到神岗的长基线加速器中微子实验。

T2K近点探测器观测到中微子

2009年11月24日
KEK / T2K / J-PARC Center

日本领导的T2K中微子国际合作组的物理学家今天宣布,上周末他们观测到了来自新建的中微子束流线的第一个事例。该束流线位于日本东海市的J-PARC加速器实验室。来自30 GeV同步加速器主环的质子被送到一个碳靶上,碰撞产生带电粒子p介子。这些p介子穿过一个充满氦的容器,并在其中衰变,产生难以捉摸的粒子束流——中微子。中微子然后飞行200米,穿过地层,来到一个精巧的、能够详细测量其能量、方向和种类的探测器系统。这个复杂探测器系统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但是物理学家已经看到了至少三个中微子事例,数目与根据束流和探测器性能推算出的期望值相符。KEK实验室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所长、T2K的缔造者西川公一郎(Koichiro Nishikawa)教授说,“T2K实验即将揭示中微子的另一个秘密。我感谢所有直接或间接支持过这个实验的人,感谢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的合作者们,他们使这个实验走到了今天。T2K的所有人也欠了加速器物理学家一个情,他们非常努力地工作,建造并调试了加速器。特别地,我要感谢日本政府和所有其它给了我们大力支持的外国政府,我准备请求后续的支持。我们准备尽全部的努力,来充分地揭示中微子的秘密”。

这个观测标志着T2K实验运行阶段的开始。这是一个由500名科学家、12个国家组成的合作组,目标是测量神秘的中微子的新性质。KEK实验室主任铃木厚人(Atsuto Suzuki)教授说,“T2K实验进行的中微子研究将揭开中微子的未知性质。全世界的研究人员肯定会感到忌妒,因为看来好像中微子新性质的发现又一次要在日本做出了!中微子探测是走向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对实验结果我已经等不及了”。中微子只与物质微弱地相互作用,因此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过地球(或者探测器)。中微子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电子型、缪子型、和陶子型,通过相互作用与它们更著名的带电表兄弟,例如电子,联系在一起。在过去几十年的测量中,特别是在日本西部的超级神岗和KamLAND中微子实验,已经显示出中微子具有振荡的奇怪性质,即一种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会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中微子振荡要求中微子有质量,在我们以前的粒子物理理论中是不允许的,因此它将刺探新的物理规律,在物质基本结构的研究中具有极大的意义。它们也许还跟宇宙中为什么物质多于反物质的谜有关,因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T2K实验发言人小林隆(Takashi Kobayashi)博士说:“中微子振荡研究是我们真正理解最基本的物理定律的最好的工具。这个周末的进展使我们朝完全理解它们迈进了一步”。

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可以采用人工的中微子束流。K2K实验是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的先驱,从KEK实验室产生的中微子,在靠近富山市的超级神岗探测器被探测到。T2K是K2K实验更加强大和精巧的版本。流强更高的中微子束流从J-PARC加速器实验室新建的同步加速器主环被引出。这个束流线是KEK的物理学家与其它日本研究机构合作,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的T2K合作者的帮助下建成的。美国T2K项目的负责人,石溪分校的Chang Kee Jung教授说,“我有点被这看上去毫不费劲的成功打蒙了,特别是考虑到加速器、操作、以及国际合作的复杂性。这是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有力支持的结果,我希望这种支持能持续下去。这也是所有参与人的努力与创造性的结果。我对不远的将来这个实验的更多奠基性的发现前景感到兴奋”。束流又一次对准了超级神岗。它刚刚升级了新的电子学和软件。超级神岗实验的发言人,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的铃木洋一郎(Yoichiro Suzuki)教授说,“这是T2K的伟大的一步,我们会很快在距J-PARC 295公里外的超级神岗看到中微子相互作用。我们刚刚为这个实验更换了所有的前端电子学和在线系统”。在中微子离开J-PARC前,它们的性质由一个设计精巧的近点探测器确定。探测器有一部分是基于CERN捐赠的一个巨大的磁铁。它以前曾被用于中微子实验(以及因为发现W和Z玻色子而获得诺贝尔奖的UA1实验。W和Z玻色子是中微子相互作用的基础)。正是这个探测器探测到了第一个事例。T2K的国际共同发言人,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和卢瑟福实验室的Dave Wark教授说:“看到探测器中的第一个事例是非常令人满足的。这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我想我们要喝一两瓶清酒来庆贺,然后给CERN送一瓶,我听说他们也需要几瓶”。(译者按:可能是指近期再次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苏黎世理工的Andre Rubbia 教授领导了修复和从CERN运送这个大磁铁的工作。他说:“看到第一个来自束流的中微子,我们感到极为兴奋!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到这个独一无二的实验设施来工作。T2K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多国合作,来发现大自然新的基本属性的联合努力的好例子”。

第一个中微子事例在一个叫INGRID的特殊探测器中被发现,它的目的是探测中微子束流的方向和分布。东京大学的中家刚(Tsuyoshi Nakaya )教授领导建立了这个近探测器。他说:“我们在中微子束流运行时实时地发现了第一个中微子。探测到这个事例建立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T2K同事的努力上。我要特别地感谢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非常努力地工作了很长的时间,特别是京都的博士生们,他们在高级研究人员的压力下在线地分析数据,发现了这个事例。来自巴黎CEA/Saclay实验室的Marco Zito博士领导法国在这个实验上的工作,帮助建造了INGRID。他补充说:“这是中微子物理的伟大的一天!这是第一个新一代的国际中微子振荡实验设施开始工作。我们期盼着第一个T2K运行阶段和物理结果的丰收。特别是近点探测器采用了创新的技术,可以为中微子作用提供详细的信息。这个探测器结构将使我们能进行精确测量,也许还有令人兴奋的发现”。对T2K中微子束流的进一步测试将在12月进行,整个实验计划在1月中旬开始正式取数。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很快被发现——在超级神岗实验中观测到一个来自T2K束流的中微子事例。运行取数将持续到夏天,到那时,对现在还未观测到的全部三代中微子之间的振荡主导的关键振荡模式,实验有希望取得迄今为止最灵敏的搜索。接下来这种搜索会进一步改进,在观察到3模振荡的情况下,比较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的振荡,刺探中微子部分的反物质物理。领导加拿大参与这个实验的Jean-Michel Poutissou教授说,“我很高兴由50名科学家组成的加拿大小组与400多名日本和其它国家的伙伴一起,经过6年的努力,取得了这次美妙的早期成功,在J-PARC刚刚安装好的中微子设施看到了第一个中微子。我感受到了我们这些有机会参与这项国际前沿研究的年轻学生和博士后的兴奋,非常感谢他们。这也许是他们在一个全球环境中作为我们社会的未来领导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训练”。

背景资料:T2K合作组由来自12个国家(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德国、波兰、俄罗斯)62个研究机构的508名物理学家组成。实验由一个最近在日本东海市J-PARC实验室建造的30GeV同步加速器的新的中微子束流线、一个离中微子产生靶280米的近点探测器,以及日本西部的超级神岗探测器组成。

(曹俊译)

Share

Shanzhai Reactor

Sunday, November 29th, 2009

Shan Zhai Reactor

“Shan Zhai” is a popular word in Chinese. Invented in 2008 from “shan zhai cell phone”, it means copycat, fast, and popularization. A MediaTek Inc. chip makes “shan zhai cell phone” possible. It integrates almost all common advanced functions of a cell phone, and can be customized simply by software. A lot of tiny companies, many of them are underground or in gray zone, started to produce cell phone with this chip and models copying from large company products. This word extends to other area soon, e.g. shan zhai star in a TV show, means that a player is widely supported because she looks very like a famous actress.

Last weekend IHEP had a 2-day strategic workshop to discuss the future plans. 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 (ADS) is one of them. IHEP director Prof. Hesheng Chen mentioned a new scheme ADTR by Prof. Rubia, i.e. Accelerator Driven Thorium Reactor. IHEP is the leader of accelerator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completed a R&D project on ADS, but has no experience on building reactor. Prof. Chen said, “we should not try to build Shan Zhai reactor ourselves”.

山寨反应堆

“山寨”一词大约2008年起源于山寨手机,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并迅速成为一个在中国广为流行的语汇。
上周末高能所开了一次为期两天的战略研讨会,讨论高能所未来的发展规划。加速器驱动的清洁核能源是其中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发展方向。陈和生所长介绍了Rubia最近提出的一个新方案ADTR,即加速器驱动的钍反应堆。高能所在加速器方面无疑是国内的领导者,并且进行了ADS(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的预研究,但是在反应堆方面没有经验。陈和生说“我们不会去搞山寨反应堆”。

Share

核学会2009年会随想——II:场外讨论

Monday, November 23rd, 2009

参加科学会议,最大的收获往往不在会场上,而在会场外。如果只听在会场上报告的内容,现在网上往往能找到演讲者相似的报告,提问题呢,局限于时间与环境,也很难得到多少东西。场外讨论就深入、自由得多。因此,办好一个科学会议,创造一个好的场外条件很重要(比如吃吃喝喝^_^)。如果大家都是来走过场,报告完就走人,那起不到什么交流作用。

在去会场的路上,跟吕军光老师了解了点碘化铯的知识。我担心不容易找到低本底的PMT来做低本底探测器,日本滨松卖给日本的一个实验的PMT可以做到1mBq,肯定是挑过的,大概就不会这么卖给我们了。BESIII的碘化铯用光电二极管读出,但是阈值大约对应400个光电子。用雪崩管能做到10个光电子,我们探测弱光,需要单光电子,看来还得用PMT。为了跟PMT配合,吕建议我们用碘化铯(钠),不要用碘化铯(铊)。兰州近物所也可以生产碘化铯晶体,从德国进口原料,但不知道能不能生产碘化铯(钠),能不能搞到低本底的原料。正好后来开会时近物所的李占奎报告,我问了这两个问题。感觉近物所快变成我们的探测器上游而不是平行了。后来聊了点地下实验。以前我们所在门头沟做过钙48的无中微子双beta衰变实验,从长春光机所借的氟化钙晶体,从防化所借的铅砖。这倒不错,省了很多经费,一个基金委面上项目就做成了个实验。当然精度跟现在国际上动辄上百M$的没法比。我们做透紫外容器时用过氟化钙,不过我没想到它的光产额也这么高,接近碘化钠的一半。钙48的天然丰度只有0.7%。离心或者激光浓缩同位素的代价都极其高昂。alpha粒子轰击?放到反应堆里去炼?大概都不靠谱。所以现在还找不到低成本的无中微子双beta衰变实验。

Share